首页
>> 企业服务 >> 政策法规
 
中共廊坊市委
廊坊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的决定
发布日期:2017-06-08浏览次数: 字号:[ ]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廊字〔2016〕29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在全省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作出如下决定。

  一、总体要求

  党中央确立的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和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加快建设创新型河北的重大部署,把科技创新摆在了首要核心位置,为我们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走出创新发展新路指明了方向。廊坊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区域,毗邻京津两大创新高地,面临多重创新平台叠加建设的重大机遇,最有条件、最有优势走在全省科技创新的前列。总的思路是:准确把握廊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我市紧邻京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用足用活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巨大资源优势,把引进北京先进技术成果产业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实现与京津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的深度融合,把廊坊建设成为与京津协同创新最为紧密的共同体,全面形成“北京研发、廊坊转化”的创新格局。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科技引领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全局工作的第一位置,抢抓机遇、先行先试、补齐短板、赶超跨越,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廊坊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二、奋斗目标

  到2020年,着力实现“一个率先、两个突破、四个提升”的奋斗目标。

  “一个率先”:

  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资源投入、创新综合能力、创新产出效益、创新环境建设达到先进城市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价值链中高端,“大智移云”(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产业成为我市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首位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走在全省前列,科技创新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

  “两个突破”:

  协同创新战略性平台建设实现突破。承载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的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验区、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和空港新区战略性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与京津合作共建协同创新共同体各类平台、基地100个,成为河北省对接京津科技创新资源的先行区。

  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建设实现突破。全面对接北京创新生态体系,在科技服务、技术交易、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全面借鉴珠三角、长三角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做法,创新完善我市促进成果转化的财税、土地、人才、产业等政策,形成政府、园区、企业、高校院所共促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每年引进先进技术、成果和项目2000个以上,成为京津冀区域最具吸引力的创新成果转化和新兴产业聚集的新高地。

  “四个提升”:

  科技创新投入大幅提升。财政科技拨款增幅保持高于财政支出增速,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保持全省前三;市、县两级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的投入由“十二五”期间的18亿元增加到“十三五”期间的50亿元以上,财政资金引导设立的创新创业投资基金规模由17亿元增加到300亿元。

  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由154家增加到5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由171家增加到6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由3262家增加到1万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由235家增加到800家,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和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分别达到80%以上。

  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3.9%提高到30%以上;“大智移云”产业年均增速25%以上,产业收入由1000亿元增加到3000亿元,成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位产业。

  区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由0.81%提高到3%左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7件增加到8件以上,技术合同交易总额由13亿元增加到50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由48%提高到65%以上。

  三、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建设创新型城市,要聚焦主攻方向,瞄准科技前沿,着力抓好六大任务。

  (一)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构建“北京研发、廊坊转化”协同创新新格局

  1.着力建设标志性协同创新战略平台。以全面建设科技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引领区为目标,紧紧抓住用好国家支持建设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验区、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的重大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支持,先行先试,重点突破,努力构建集聚科技创新要素的政策特区、人才特区、服务特区和成果转化特区,全力提升重大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北京高精尖产业的协作配套能力,建立跨区域创新合作和利益共享机制,吸引更多更好的京津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扎根。三河、大厂、香河要紧紧抓住通州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机遇,更加积极主动地对接服务、配套协作,加快一体化发展,重点依托燕郊高新区、大厂高新区、香河经济开发区等园区,与北京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文化创意、健康医疗服务的协同创新共同体、产业发展新空间;广阳、安次、永清、固安、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及空港新区,要抓紧规划建设吸引北京高端创新资源、聚集国际最新科技成果的协同创新大平台、新兴产业聚集区,建设成为我市高端产业聚集的核心区域;霸州、文安、大城要利用已有产业基础,大力对接京津创新资源,引育并举、融合提升,与天津连片打造先进制造业特色发展新基地。到2020年,全市科技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引领区全面建成,成为京津先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承载地和首选地。

  2.合作共建一批升级版的协同创新园区。各高新区、开发区要以全市园区优化整合为契机,全面加强与京津知名园区、科研机构特别是中关村园区的深度对接,通过合作共建、托管运营、引入创新平台等多种形式,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和创新能力。按照“国家级园区上水平、增优势、跻身全国第一方阵,省级园区上档次、增特色、提效益”的发展思路,力促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燕郊国家高新区创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园区,尽快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全力推动京南·固安高新区、亦庄·永清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各高新区、开发区要积极规划建设对接京津科技成果转化的特色区中园,分别确定12个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条,提升协作配套能力,增强对接京津先进技术成果转化的吸引力、承载力。各园区要加快完善技术转移、技术交易、创业孵化、专利代理等创新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和创新资源向园区聚集,实现扎堆发展,打造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到2020年,全市国家级园区力争达到4家,主营业务收入超2000亿元的园区达到2家,超1000亿元的园区达到2家,所有园区经优化整合后都要向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迈进。

  3.集中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协同创新基地。瞄准京津创新源头,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建设清华大学重大科技项目(固安)中试孵化基地、京津冀(廊坊)协同创新创业基地、中关村软件园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平台、中科院(廊坊)产业创新基地、航天科技集团航天产业研发基地、中核工业集团中核研发基地、全国智能机器人创新联盟京津冀总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固安北斗卫星导航产业港、互联网+天基信息应用创新发展基地等协同创新基地,促进创新资源流动共享,联合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在我市转化应用一批新技术,孵化培育一批新企业,加快催生一批新产业。到2020年,各县(市、区)和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协同创新基地实现全覆盖,新建各类协同创新平台、基地60家,总数达到100家。

  4.重点建设一批创新型科技小镇。各县(市、区)和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在城区周边、适宜人口和产业聚集的区域,布局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生态宜居的科技小镇,吸引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高端项目加速聚集。每个小镇要根据产业基础和区位特点,明确一个最有基础、最有优势、最有潜力的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小镇打造成为协同创新新平台、产业升级新载体、产城融合新样板。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科技小镇50个,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实现全覆盖。

  5.引进共享一批协同创新要素资源。各级政府要积极推动引进创新能力强的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研发机构,成建制地在我市落地或建立分支机构。争取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在我市推广落地,吸引京津各类服务机构和科技人才到我市创新创业。引进培育创业服务、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检验检测、技术交易等综合科技服务机构200家左右,建立贯通全市域的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与京津项目库、成果库、专家库、人才库等信息资源及大型仪器等创新资源共建共享。

  (二)做大做强以“大智移云”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6.把“大智移云”作为首位产业优先发展。聚焦大数据应用领域,以华为云中心、京东大数据中心、润泽国际信息港、中国联通华北(廊坊)基地、光环云谷、浪潮、京东华北云计算数据中心、河北省航天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等为依托,大力发展挖掘服务、数据整合、分析预测、决策支持等大数据加工分析和交易服务,打造全国领先的大数据应用先行区;以国际前沿的第6AMOLED项目和京东方等企业为龙头,发挥产业带动效应,推动新型显示技术在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VR虚拟现实、北斗导航等领域应用与开发,与富智康等智能终端项目结合,培育千亿级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产业聚集区;加快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以高新区、开发区等企业密集的区域为重点,加快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布局和升级,提高面向产业应用的网络服务能力,在全省率先实现主城区、县(市)城区重点场所热点区域免费WiFi有效覆盖,打造京津冀“互联网+”创新示范区;构建廊坊云平台,推进“智慧廊坊”建设,在电子政务、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领域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河北智慧城市建设引领区。着眼抢占信息产业高端和技术高点,以大企业为龙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组建京津冀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华航曙光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及大数据学院、廊坊智慧城市生态产业技术研究院、新一代光电显示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为“大智移云”产业高端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7.以信息化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壮大。推动以“大智移云”为引领的信息产业,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及节能环保、健康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前瞻性产业先发优势,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以香河机器人、固安无人机、精雕数控机床、德基机械、维特根机械、航天振邦等为依托,大力发展智能设备、航天装备、数控机床、工程机械等,提升我市装备制造业优势地位。瞄准高端、绿色、环保,着力培育以碳纤维、石墨烯、纳米材料等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以煤基清洁能源、泛能网、光伏、核电、生物质等为重点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以生物医药、创新药物、现代中药、康复养老、医疗器械等为重点的大健康产业集群;以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兴服务、绿色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到2020年,研发、引进、转化技术成果1000项以上,力促重点产业集群向百亿级、千亿级迈进,成为京津冀区域具有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高地。

  8.用“互联网+”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县域特色产业。以智能化、自动化、精细化、电商化为主攻方向,实施数字化车间改造和技术升级,全面推动食品加工、家具制造、绝热节能材料等县域特色产业优化升级、迈向中高端,打造“廊坊制造”特色品牌。依托汇福粮油、好丽友、达利园、味全、中粮可口可乐、福成五丰、大厂福华等企业,打造享誉全国、畅销京津的优质食品生产基地;整合优化香河、霸州、文安、大城等家具制造产业链,在产品设计、个性定制、营销模式、物流配送等方面加速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打造国内外知名家具产业集群;大力支持大城保温建材与中国网库和国家级科研机构深度合作,以华美、神州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带动保温建材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全国技术领先的绿色绝热节能材料产业基地。到2020年,每个县(市)力争打造23个特色优势明显的百亿级县域产业集群。

  9.以新技术新业态引领农业绿色高效发展。充分利用互联互通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全面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深度融合,加快农村电商全覆盖,建设县乡村网上农产品交易平台。瞄准京津市场的多元需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优质、品牌、高效的现代农业。坚持科技园区与现代农业园区同步建设,引导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到2020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提高到70%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0家以上,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销售收入达到420亿元,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示范乡、示范村,建成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壮大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增强创新发展新活力

  10.发展一批顶天立地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大力支持在我市落地的华为、中兴、京东方、富智康等领军企业发挥产业整合和示范带动作用,聚集和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龙头引领、产业链延伸、集群壮大的局面。大力支持新奥集团、华夏幸福、宏泰集团、润泽科技等实力雄厚的本地企业,引进重大科技产业项目和技术研发机构,到域外并购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支持各类企业积极与京津对接合作,加大创新技术研发、培育技术创新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推动更多的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双提升。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500家,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数达到30项。

  11.培育铺天盖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孵化一批、创办一批、引进一批、转型一批、提升一批,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规模数量、发展质量等方面快速提升,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裂变式增长、科技小巨人企业迅速壮大的发展格局。到2020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1万家,科技小巨人企业总数达到6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提高到60%以上,成为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12.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实施普惠性财政补助和分级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从2017年起,对未建立研发机构或没有研发投入的企业,各类财政支持资金一律不予支持。特别是要激励引导各类企业与京津高校院所、技术先进企业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聘请京津专业技术人才等多种形式,转化技术成果,提高工艺水平,开发新的产品。鼓励更多的企业学习借鉴华夏“太库”、宏泰“泰智会”的做法,到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城市布局研发中心,对接引进最新科技成果在我市实现产业化、商业化。到2020年,市级以上研发机构总数突破800家,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和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分别达到80%以上,企业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30%,省著名商标达到500件,省名牌产品达到150个。

  13.力促双创平台提质增量。面向产业和企业需求,推动园区、高校、企业盘活存量设施和场地,建设各具特色的专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特别要与科技小镇、特色小镇建设结合起来,选择配套设施完备、商贸交通便利、生活服务完善的黄金区域,建设高标准、高品质创客新城或创业街区。积极引入京津知名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或共建众创空间。到2020年,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星创天地)达到100家,孵化场地面积超过200万平米;域外孵化机构和创新中心达到40家。

  (四)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拓宽创新投入新路径

  14.壮大各类创新创业投资资金和引导基金规模。加大市本级财政投入,快速做大廊坊市创新创业投资资金规模,“十三五”期间,每年向廊坊市高科创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注入资本金2亿元,主要以股权投资、科技信贷、科技担保、科技保险、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对特别重大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进行重点支持。各县(市、区)和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都要成立创新创业投资公司,并设立不低于1亿元的资本金,其中,三河、大厂、香河、广阳、安次、固安、霸州和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的资本金规模不低于2亿元。各县(市、区)和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的创新创业投资资金重点用于所辖园区内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市县两级政府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各类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并在我市设立子基金,加强与域内外各类金融和投资机构合作共建基金。到2020年,合作共建的科技创新基金总规模达到300亿元。

  15.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科技型企业信用信息平台,提供贷前、贷中和贷后的信用保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扩大专利保险试点范围和惠及面。推行商业银行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债权融资服务,与创业投资机构、保险机构实现投保贷联动。加快发展科技支行、科技担保机构、科技创业投资机构、科技保险机构等。到2020年,力争实现县(市、区)和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支行业务全覆盖。

  16.支持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加强政策对接、资本对接、转板对接等专项辅导服务,引导和鼓励科技型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境内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境外市场挂牌上市融资,对符合条件的挂牌、上市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到2020年,全市挂牌、上市企业达到80家。

  (五)全力汇聚创新创业人才,打造智力支撑新优势

  17.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依托创新创业平台、合作基地和龙头企业、产业化项目,引进我市产业发展急需的国内外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特别要引进一批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到2020年,力争新建40家院士工作站,引进培育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以及省“百人计划”等高端人才100名,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100个。

  18.加速培养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加快推进中关村软件园与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润泽科技与河北工业大学等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培育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高端人才。引进京津创业导师、培育域内创业导师100名,大力发展“创业导师+创业培训”等服务模式,培育创新创业优秀人才。支持域内高校、职业学校面向企业人才需求,通过校校合建、校企共建、引进培训机构等方式,培育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东方大学城要加强与京津各大高校的合作,大力培育技能人才和专业人才,建设高水平职业教育基地。创新企业家队伍培养方式,组织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进高校进行专题培训,开展创业导师帮带等各种形式,开阔眼界、提升素质,重点表彰和奖励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家。

  19.实施高层次人才“绿卡”服务制度。加快制定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来廊工作生活、创新创业的“人才特区”政策,在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等方面出台比北京更优的突破性措施。对于满编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实行引进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制度,满足用人单位用编需求。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按政策给予科研经费补贴和安家费。对来廊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实行保姆式服务,成立专门服务团队,在居住、出入境、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保障,使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发展好。对于高端人才、高端项目、高端产业聚集的区域,加快完善和提升教育、医疗、商贸、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京津冀区域环境优、成本低的创新创业高地。

  20.赋予创新人才更大的收益权。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安全外,高校院所自主进行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不低于70%。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5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同等享受职称评聘、岗位晋升和社保等权利,允许兼职创业、兼职取酬。允许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成果转化盈利后,连续35年每年提取不高于30%的转化利润,用于奖励核心研发人员、团队成员及有重大贡献的科技管理人员。

  (六)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创新创业新生态

  21.强化领导体制和队伍建设。构建党政同抓、市县联动、部门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市县两级党委、政府要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创新型城市、县(市、区)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强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加强与北京知名智库专家的合作,组建创新型城市建设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决策咨询机构。各县(市、区)要配强科技副县(市、区)长,各乡镇要配齐科技副乡(镇)长。要强化科技行政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科技行政队伍建设,选派一批懂科技、懂经济的优秀干部充实到科技管理队伍中,并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和保障。省级以上园区要建立健全科技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

  22.强化财政科技创新投入。各级政府要优先保障财政科技资金投入,重点用于壮大政府投资资金规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等重点领域。对于国家、省、市制定出台的政策措施中明确的支持资金要逐一列入财政预算。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快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市场为支撑的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

  23.强化政策落实。各级各部门要针对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出台配套政策措施,拿出实打实、能操作、可落地的具体举措,特别是要做好财税、金融、投资、产业、户籍、社保等政策与科技政策的衔接配套,监察、审计工作也要更加符合科技创新规律要求,形成支持创新的政策合力。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经费加计扣除、鼓励创新创业、促进成果转化、加大人才要素集聚的各项政策,必须及时落实到位,对于政策不落实、推诿扯皮、行动迟缓的部门和单位要严肃追究问责。

  24.强化科技创新工作考核。要把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细化分解到各级各部门,明确时间表、责任人。市委组织部要会同有关部门专门制定考核办法,建立创新型城市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调整和干部选拔、奖惩的重要依据,考出导向,评出动力,形成“真重视、真投入、真服务、真考核、真落实”的工作机制。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要进一步强化督查,对于科技创新考核指标实行月督查、季通报制度,公开公示,督导落实,一抓到底。

  25.强化全民科学素养。重点提升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五大人群科学素质。建设市级科技馆,有条件的县(市)要建设专业科技馆、特色科技馆,推动高校、院所、企业等建设科普基地,开放科研设施。充分发挥科协组织作用,加强学会(协会)、园区科协、高校科协、企业科协等基层组织建设,建好“科技工作者之家”,广泛联络京津科协组织、科技社团,协同利用京津优质科技资源助力廊坊创新发展。

  26.强化创新文化建设。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免责制度,承担探索性强、风险度高的科研项目人员和参与成果转化决策的领导人员,已尽职履职,确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失误的,按程序认定后可免除相关责任。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形成良好的创新法制环境。要运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创新成果、创新人才、创新主体、创新文化等,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各县(市、区)和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特别是各高新区、开发区,要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促进与京津创新创业资源对接,激发全社会的创造热情和创新活力。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